我们以市场对五粮液的最新质疑为探讨起点,试图回答五方面问题;一、为什么说供销子公司营业收入大于合并报表营业收入属于正常;二、为什么说探讨“少交消费税”的问题其实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三、为什么五粮液上下游的关联交易才是投资者利益的关键点;四、在计划收购五粮液集团酒类相关资产的运作中,评估报告及普什集团真实情况等方面存在哪些疑问;五、在解决关联交易过程中,五粮液集团如何在运作时机与目的等方面进行精致拿捏。
对五粮液而言,或许彻底解决巨额关联交易之日,才是诸方质疑止息之时。
或许是酒香诱人,同贵州茅台类似,五粮液在中国资本市场同样引来质疑阵阵。不过,对前者的探讨主要是隐藏利润的问题,而之于后者,则内容就极大丰富了,既包括较早前对其多元化及向五粮液集团输送利益的质疑,也包括近期收购集团资产作价偏高及巨额资金流入亚洲证券的争议或传言。
日前,对五粮液的“声讨”又开始升级。据报道,有投资者认为五粮液公开披露的2006年、2007年年报信息存疑,已委托某律师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五粮液及为其年报出具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赔偿损失;同时,该被委托律师又进一步发现,五粮液存在少交消费税的嫌疑。
对于年报信息存疑的问题,该律师具体介绍说,根据合并报表的规定,正常情况下,最终合并报表的营业收入应该略高于五粮液供销公司的主营收入;据2007年年报披露,宜宾五粮液供销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为82.51亿元,而合并报表的营业收入却比此少,为73.29亿,一个供销公司的收入竟然比合并报表的收入多出约9.22亿元。
然而,我们认为,这种供销公司营业收入多于合并报表营业收入的情况,很可能与内部交易抵销有关。对于集团企业而言,由于母公司与相关子公司之间很可能存在大量内部交易,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异常。
据2008年年报介绍,五粮液有8家主要控股公司,其中两家规模最大,一是四川省宜宾五粮液供销有限公司(下称“供销公司”),期末总资产68.45亿元,当期净利润16.99亿元,五粮液持股99%;另一家是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有限公司(下称“五粮液酒厂”),期末总资产56.67亿元,当期净利润2099.34万元,五粮液持股99%。年报进一步介绍,供销公司2008年度主营业务收入79.29亿元,营业利润22.97亿元。进一步分析,五粮液母公司期末的主要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股利及其他应收款,且母公司2008年度营业收入仅1159万元,而合并报表的营业收入高达79.33亿元。
据此可以判断,五粮液的具体经营架构是,五粮液酒厂进行生产,再卖给供销公司由其进行对外销售。同时,年报介绍,供销公司主要产品或服务是“食品、农副土特、建材、化工、机电产品”,所以,它可能不仅仅只是白酒对外销售的平台,亦负责整体上采购原材及销售五粮液其他相关产品。如果是这样,则供销公司营业收入大于合并报表营业收入的原因,便很可能是原材料采购方面的内部销售收入抵销所致。
来源:千龙网
本信息仅供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