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电 话:025-86634293 86632131 传 真:025-86634293 邮 编:210009 邮 箱:jsjiu025@163.com |
|
|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聚焦 >> 详细信息
| |
茅台:固守质量根基
茅台:固守质量根基
绿色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落脚点,仍是茅台酒的品质。尤其是在经历震惊中外“1?26”文水假酒案、“5?11”广州毒酒案、“12?7”元江假酒案等特大型假酒中毒事件以及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后,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拷问企业社会责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健康日益成为酒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使命。
坚守质量,一直被视为茅台酒永恒不变的生命根基。
用贵州茅台酒股份公司董事长袁仁国的话来说,企业形象的塑造依靠的是品质的全面提升和对社会的恒久付出,而非瞬间的跨越增长抑或偶尔的慈善“作秀”。只有当平衡与责任的意识成为企业烙印时,企业的气质与轮廓才会在公众心目中逐渐清晰,因为那是一种责任的基因。
坚守质量底线
许多参与茅台企业体制转型的人还记得,早在10年前茅台的改制方案中,就有“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其中坚守质量成为茅台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而永恒不变的高品质,也成为茅台酒畅行国内市场和海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通行证。
自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以来,茅台酒近百年间有数不清的荣耀。14次国际金奖折桂,5届全国名酒评比称雄,“中国驰名商标”位登榜首。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茅台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王莉毕业15年来一直在从事技术研发工作,这些年她的相当一部分工作任务是第一时间把握行业技术动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目前,茅台集团一共制订了94个企业标准,其中2001年与中国标准化协会共同制订的GB18356-2001上升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上酱香型白酒长期无国家级标准的空白。
而在茅台集团质检部主任万波看来,一系列假酒、毒酒事件与其说是技术问题,倒不如说是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缺失问题,整个行业都存在着某种急功近利的喧嚣和浮躁。
有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2年,全国白酒销售量急剧扩张到420万吨,换来的却是绝大多数白酒上市公司效益全线下挫、超过五成的白酒企业亏损,白酒的各种质量问题也随之浮现。
量与质,往往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曾经自豪地说,从任何角度审视,茅台酒都堪称高质量的结晶。但同茅台高质量的誉满全球、市场长盛不衰的辉煌业绩不匹配的是,其产量增长的幅度一直跟不上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步伐。上世纪90年代,中国白酒市场充满对规模、速度的极度渴望,大批酒业明星迅速崛起,而茅台也因此受到过不少批评和嘲笑。
面对国内一些白酒企业快速扩张的严峻挑战,茅台集团绝非是对市场的行情无动于衷,而是不敢动摇茅台赖以生存的质量根基。
作为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茅台酒有着与众不同的整套特殊而又复杂的独特工艺。其他名白酒几乎都是一年四季投料,只需一两次或三四次发酵、取酒即完成了工艺流程,因而几个月、最多一年多产品即可出厂;而茅台酒采取的是与赤水河畔的自然条件变化相吻合的季节性生产,严格恪守传统的“端午踩曲、重阳投料”,同一批原料要经过九次蒸煮、八次加曲、八次堆积发酵、八次入池发酵、七次取酒,历时整整一年,再加上“长期陈酿”与“精心勾兑”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平均酒龄至少在5年以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