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紧抓“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机遇,应对行业周期性调整和新消费趋势下的市场变革,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系统推动我省酒类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巩固提升“苏酒”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核心竞争力,高标准、高水平实现“十五五”时期全省酒类行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以推动行业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发挥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生态优先、品质至上、文化引领、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立足江苏经济强、市场大,以及酒类行业产业链完整(白酒浓香典范、黄酒江南特色、啤酒创新领先)等多元优势,强化科技赋能与数字驱动,构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个性化、国际化”的现代苏酒产业体系。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产区协同、品牌集聚”效应,将江苏酿造(酒)产业打造成为“历史经典产业”、代表江苏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硬实力的“金色名片”,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产业力量。
	二、基本思路
	实施“七大”工程:
	(一)实施品质提升核心工程:筑牢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质量安全防线,完善和提升苏酒风味个性化与品质一致性标准体系,以极致匠心守护苏酒品质生命线。
	(二)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围绕酿造微生物、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工程: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端产品占比;优化企业结构,培育“龙头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特色鲜明”的梯队格局;优化产区结构,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四)实施品牌文化赋能工程:深度挖掘并创新传播苏酒的历史文化、酿造文化和地域文化,讲好苏酒故事,提升品牌价值,推动“苏酒”品牌整体跃升。
	(五)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工程: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打造“零碳酒企”、“绿色工厂”,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六)实施数字智慧融合工程: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设智慧酿造、智慧管理、智慧营销体系,重塑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
	(七)实施市场渠道拓新工程:巩固传统优势市场,精耕细作长三角市场,积极开拓国内新兴市场与国际市场,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现代协同的全渠道营销网络。
	三、主要目标
	到2030年(“十五五”?划末期),力争实现“六?”目标:
	(一)产业规模:全省酿造(酒)产业规上企业(含白酒、啤酒、黄酒、酒精等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突破1000亿元。以2024年实际完成755.96亿元为基期,整体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需保持在4.5%左右。各细分产业具体如下: 
	白酒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80亿元(2024年基期593.36亿元)。为实现此目标,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需不低于5.0%。
	啤酒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80亿元(2024年基期122.21亿元)。为实现此目标,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需不低于6.0% 。
	黄酒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8亿元(2024年基期13.89亿元)。为实现此目标,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需不低于4.0%。
	酒精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3亿元(2024年基期26.60亿元)。为实现此目标,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需不低于3.5%。
	(二)企业培育:培育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接近200亿元领军企业各1家、超30亿元的优势企业2-3家和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成长型“专精特新”企业。
	(三)品牌价值:新增2一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顶尖高端品牌,核心企业品牌价值位居行业前列,“苏酒”产区公共品牌价值显著提升。
	(四)创新能力:新增2一3家国家级、省级酿酒技术中心/工程研究院;科技与研发投入大型企业占销售收入比重不低于3%。
	(五)产业结构:中高端产品(指导价300元以上)占比稳定在40%以上;省内市场进一步深化,省外市场营收占比提升至30%以上;数字化运用、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超90%;率先实现“一瓶一码”全覆盖。
	(六)绿色发展: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绿色工厂覆盖率大幅提升。
	四、实现路径与具体举措
	“六个”方面、“十八”?举措:
	(一)强化科技支撑,筑牢品质根基
	1.攻关核心技术:支持龙头企业与江南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酿酒微生物菌种库建设、风味物质解析、健康因子研究等基础研究。
	2.提升标准体系:牵头或参与制订、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建立高于国标的“苏酒”团体标准体系,覆盖白酒、黄酒、啤酒等主要酒种。
	3.建设质量追溯平台: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全省酒类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实现原料、生产、流通、消费全流程可追溯。
	(二)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卓越集群
	1、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分类分层指导策略,紧密把握市场消费趋势与结构性变化。大企业(头部企业)应聚焦“大而?”,?化产业链整合与创新引领能力;中小企业则着力“小而精”,专注细分市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各类企业各展所长、各具特色,形成结构优化、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2、打造世界级白酒产区:高水平推进宿迁(洋河、双沟)核心产区”与淮安(今世缘)、连云港(汤沟)产区建设,?化产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生态景观,构筑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
	3、促进融合发展:推动“酒+文体旅”深度融合,支持建设酒文化博物馆、酿酒遗址公园、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发酒旅精品线路。
	4、增强产品特色:推动白酒产品从“社交工具”向“生活伴侣”转?,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促进实现降度化、低醇化与风味多样化,打造既健康微醺悦已怡情,又好喝、好看、好玩的产品特质,挤身进入年轻消费群体的主流赛道;鼓励黄酒企业开发低度、清爽、时尚新品,支持啤酒企业研发精酿特色啤酒,;聚焦健康化(草本功能型)、高端化(定制化)服务、年轻化(微醺场景),发展露酒产业,以我省本土特色原料与传统工艺为基底,融合食药同源理念,研究开发低度绵甜、健康养生、具有江苏特色的露酒品牌,形成多元、适销的苏酒产品体系。
	(三)推动数字赋能,重塑产业生态
	1.建设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在制曲、酿造、灌装、仓储物流等环节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AI视觉检测、AGV小车等智能装备。
	2.打造智慧营销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画像,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定制。拓展电商、直播、社群营销等新渠道,提升消费者互动体验。
	3.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探索构建集原材料集采、产能共享、供应链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级平台,降本增效。
	(四)突出文化引领,提升品牌价值
	1.挖掘文化IP:系统梳理江苏酒历史文脉,将“帝王匠坊”、“运河文化”、“诗词酒韵”等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叙事与产品设计,努力打造“风雅江苏”、“水韵江苏”标志性爆款文化品牌。
	2.创新传播方式:冠名高端文化、体育赛事,利用新媒体矩阵开展内容营销,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年轻化形象。
	3.打造品牌矩阵:实施“主品牌引领+子品牌差异化”战略,龙头企业聚焦提升主品牌高度,同时培育针对细分市场的子品牌。
	(五)坚持绿色低碳,实现永续发展
	1.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应用节水、节能技术,如冷却水循环利用、余热回收、光伏发电等。妥善处理酿酒副产物(酒糟、黄水等),实现高值化综合利用。
	2.打造生态酿酒:推广“种植-酿造-养殖-旅游”的循环经济模式,建设酿酒原料绿色种植基地,从源头保障品质与生态。
	(六)深化开放合作,拓展市场空间
	1.布局全球市场:借助长三角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精准开拓海外市场,传播中国酒文化。
	2.做强做大省内市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江苏酒类市场内生增长动力。研究构建新型厂商关系、推动产、供、销高效协同与利益共享机制,在多个领域以多形式支持流通环节,充分调动经销商积极性,增强市场信心,提升有效供给水平。同时,切实推动“苏商卖苏酒”倡议落地生效,全力巩固苏酒在省内“大本营”市场的稳定基?盘。   
	3.促进跨界合作:推动苏酒与淮扬菜、大闸蟹等江苏美食IP联动,与时尚、艺术、设计等领域跨界合作,拓展消费场景。
	 
	江苏省酒类行业协会 
	                            202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