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消费者白酒消费价位选择的调查显示,选择高档白酒消费占18.9%,选择中档白酒消费占48.6%,选择低档白酒消费占32.5%。对于普通消费者即餐饮酒店和商超渠道的消费者来说,中档酒是选择比例最高的,中档酒市场规模最大。
白酒行业内素有“高档做品牌、中档做利润、低档做销量”的说法,这一点在浓香型白酒中尤为突出,浓香型白酒产品结构多是“高-中-低”金字塔结构,中档白酒销售贡献较大利润。
目前,白酒市场品牌群落结构表现为:高档白酒市场被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水井坊、剑南春等少数品牌寡头垄断,高档白酒的全国性品牌最为突出;中档白酒市场表现出地区强势品牌和少量区域外强势品牌共同竞争格局,但缺乏全国性品牌;低档白酒市场地区性品牌集中,区域外品牌较少。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白酒产量为569万吨。但其统计范围仅涉及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企业总数在2000-3000家。我们判断,实际白酒产量可能在750万吨以上。2008年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412亿元,高档白酒销售收入约180-200亿元,剩下1200亿元市场为中低档酒占领。因为缺乏准确的市场结构数据,我们以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占比测算中档白酒市场规模应该是高档白酒市场的2.5-3.5倍,中档白酒市场规模应在500亿元以上。
目前中档白酒市场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区域竞争激烈,本地产酒品牌割据;吨酒价格远低于高档白酒,但与低档白酒区别显著;消费者饮用习惯不固定,消费品牌容易转换;现阶段中档白酒销售“节假日酒”现象显著,节日促销对销量增长作用明显。
对中档白酒市场特点,我们的理解是:本地产酒竞争激烈,但缺乏地区强势品牌,为全国性中档白酒品牌提供发展空间;终端价格50-400元之间的空间较大,可用不同产品和终端定价充分细分市场;消费习惯不固定为其他品牌进入提供机会,消费者对品牌固定,有利稳定销量;改变促销策略,“节假日销售”向日常销售转换,销量增长空间较大。
我国传统白酒生产大省,除了四川、贵州外,还有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省。高档白酒集中的川、贵两省连续提高吨酒价格,与苏、皖、鲁、豫地区差距拉大。但从长远角度看,主产区之间吨酒价格、吨酒利润之间的不平衡不会长期存在,苏、皖、鲁、豫等中部地区吨酒价格和盈利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换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能够支撑苏、皖、鲁、豫、湘、鄂、赣等中部地区较大白酒产量的是因中部地区存在巨大白酒消费市场。中部地区相比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收入水平低,但相比西部地区高。从“收入水平支撑消费水平”的逻辑来考虑白酒消费市场的分布,大致状况是:高档白酒在东部地区市场最大,中高档白酒在中部地区市场最大,中低档白酒在西部地区市场最大。
中档白酒受益现有消费环境
短期因素??投资拉动国内消费回暖和长期因素??经济结构转变,都继续支撑国内消费升级持续。城镇人均酒精饮料消费量有逐渐降低趋势,体现了高档白酒消费升级倡导的“喝少酒、喝好酒”的趋势。农村人均酒精饮料消费量保持增长,农村市场酒消费的增长为未来农村白酒消费升级提供了市场基础。农村白酒市场消费仍处在总量增长阶段,农村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未来消费将同样体现“喝少酒、喝好酒”的趋势,中档白酒在农村市场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食品安全法执行,中档白酒市场空间相对扩张。1991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酒类管理条例》,之后,全国人大曾多次动议制定一部《酒法》,但至今尚未出台。2009年3月23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接连发生饮用散装白酒疑似甲醇中毒事件。6月1日《食品安全法》开始施行,我们认为,行业发展环境将逐步转好,中档白酒将直接受益。《食品安全法》以及其他行业内质量控制标准出台,行业监管环境趋严,小规模白酒企业退出增加。小规模企业主要生产低档白酒,低档白酒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本身厂商资金实力较弱,制约了营销、渠道上的投入,再则低档酒毛利率较低,盈利能力较弱,淘汰率将逐步提高。中档白酒市场最接近低档白酒市场,加之消费升级因素,中档白酒市场规模扩张。
中档白酒营销策略多为“节假日”促销,缺乏广告等多方面营销手段配合,体现出厂商对中档白酒营销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营销缺位的另一方面原因是中档白酒吨酒利润较低,营销投入可能侵蚀利润,陷入恶性循环。良性循环是,通过营销投入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吨酒价格、销量增长。厂商对中档白酒营销投入将拉动销量增长。
来源:国都证券研究所